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:广药白云山 点此可查看原文。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。
重
阳
重阳节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。“九”数在《易经》中为阳数,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。
九九归真,一元肇始。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,故而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
重阳·溯源
重阳的源头,可追溯到先秦之前。
《吕氏春秋》之中《季秋纪》载: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”“是日也,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。”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。
汉代,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相传自此时起,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。
到了魏晋时期,更有了赏菊、饮菊花酒的时尚,诗人陶渊明的《九日闲居》前言可为佐证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“醪”指酒,“九华”即九月的菊花。
唐宋两代,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,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,无论男女还形成了“簪菊”之风。
明代时,皇宫上下要吃由“蓬饵”演变成的“花糕”,皇帝到万岁山(今称景山)或西苑的兔儿山、旋磨台登高。
清代时,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,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。在民间,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“此花开尽更无花”的傲霜独立,艺菊成风,沿袭至今。
古时,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传承至今,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,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重阳·养生
重阳时期,已处深秋,天气变凉,气候干燥,早晚温差大,易伤肺腑,是老年、体弱、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病的时节。因此重阳养生,也尤为重要。
清淡饮食,避免盲补
深秋时节,人体阳气正呈缓慢下降的趋势,要警惕秋燥引发旧疾,如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预防应以清淡饮食为主,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物。还应多喝热水、淡茶、豆浆、牛奶,多吃番薯、玉米、青菜、柿子、蜂蜜、黑木耳、银耳、百合等柔润之品。少吃过于油腻、甘甜、辛辣的食物。
早起早睡,平缓运动
秋季主收敛,是“阳消阴长”的时节,我们的起居作息和饮食需因此作出相应的调节。早睡,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收气。适当的午睡,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,使人体紧张度降低。
适宜的体育锻炼,可调养肺气,提高肺脏器官功能,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。要注意的是,尽量不选择出汗量大的运动方式,做到多喝水,少流汗,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。
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
秋季日照减少,气温渐降,花木凋零,在这样的环境里,人们很容易因景触情,产生忧郁、烦躁、凄凉、垂暮之感。
老年人情绪不畅,更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,诱发多种疾病。作为子女,应多跟父母聊天、交流,让父母保持愉悦的心情,健康久长。